Board logo

标题: 印巴卡吉尔冲突高寒山地作战战例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潇宝贝    时间: 2019-6-10 09:29     标题: 印巴卡吉尔冲突高寒山地作战战例分析

本帖最后由 @潇宝贝 于 2019-6-10 09:38 编辑

【知远导读】高海拔山地作战战场环境不同于平原地区或一般山地作战战场环境,其主要特点为山高谷深、高寒缺氧、电离层活动频繁、气候变化无常,战场环境十分恶劣。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中的图图岭战斗是典型的高寒山地战场环境条件下拔点作战,印军先期失利,经及时调整,最终击退巴方。通过此役,印军积累了大量的高寒山地拔点作战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减少高原反应对人员、装备和战斗能力的影响,克服不利因素,把握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值得关注。

1999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是两国自1998年相继进行核试验以来,在核背景下进行的局部高寒山地拔点作战行动,行动前后持续74天。印军先后出动大量兵力,使用包括火箭炮、加农炮在内的各型武器对巴方阵地进行争夺、炮击,每天出动几十架次飞机在海拔3000-4500米以上地区对巴方阵地、据点进行轰炸,最终通过图图岭战斗迫使巴基斯坦方面撤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取得冲突的最终胜利。此役为我军研究在高寒山地战场环境条件下拔点作战行动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观察样本,对未来中印边境高寒山地拔点作战战场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冲突背景


起因
1984年,印度突然出兵,发动“梅格朵”行动,抢占了平均海拔在6700米以上的锡亚琴冰川地区,夺取了该地区近3/5的控制权,占领了两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山口——锡亚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并在尼拉姆深谷地区部署炮兵阵地,严重威胁巴方通向斯克尔都后方的战略公路。这使得巴基斯坦失去了对冰川地区的控制权,同时也引发了印度与中国在边境上所谓“中印边境极西段”问题。由此,巴基斯坦频繁派遣穆斯林武装人员深入印控克什米尔及拉达克地区,想通过武装斗争,迫使印度撤回部署在锡亚琴冰川的军队,减轻巴基斯坦巨大的国防和安全压力。

地理位置
印巴卡吉尔冲突地区位于克什米尔印巴停火线附近,巴控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地区对面,属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吉尔吉特地区。该区为克什米尔拉达克唯一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区域,民族宗教关系复杂,重要军事城镇为卡吉尔。卡吉尔向西为德拉斯河谷,沿河谷经边境军事重镇德拉斯可通斯利那加,距离仅120千米;向南可连接赞斯卡谷底和苏鲁谷地,经谷地内苏鲁河,可翻越高山至拉楚河谷附近区域进入拉达克地区,苏鲁河为印度河支流,发源于潘西拉山口附近冰河,地形崎岖难行;向东沿姆拜克山谷经印度河谷可至拉达克首府列城,折向北可通锡亚琴冰川;向北与巴控克什米尔重镇斯克尔都相连,距离173千米,战略枢纽地位十分重要。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唯一通往拉达克及锡亚琴冰川的公路为斯利那加-列城NH1A号公路,该公路必经卡吉尔,是距离巴基斯坦最近的印度国家干线公路。

[attach]45522[/attach]

图1 卡吉尔-德拉斯地区略图



该区德拉斯附近以北的图图岭高地群为该地区关键地域。图图岭为一山顶荒芜,几乎无植被附着、顶部略尖的山梁,仅有一条人行便道通向山顶,海拔5500米。山梁向西北延伸数百米为5140高地和5160高地;图图岭以西为由4268高地、4169高地和稍向南偏的4195高地组成的向东南延伸的三角形突出山体,再向西则为与图图岭互为犄角的老虎岭。可俯瞰德拉斯城镇,并瞰制NH1A号公路关键节点,战略地位重要。

自然地理环境

[attach]45523[/attach]

图2 拉达克地区地形巴军手绘草图



该地区为德拉斯-卡吉尔地区,山高谷深,为典型高原山地地形,周围附近150千米范围内,有5座海拔高度超过8000米以上的雪山。现印巴停火线印方一侧山势陡峭,巴方一侧较为平缓,最低点位于卡吉尔附近,海拔2200米左右。该地区气候多变,夏季时间短且气温不高,冬季持续时间长,夜间温度可低至-40℃。冲突期间,印巴两国主要交火地域为沿德拉斯、卡吉尔、巴塔里克、姆拜克山谷一线附近地区展开,大部分交火地域在海拔5100米左右,部分前沿区域可达5600米。地势高耸陡峭,冰雪覆盖,气候多变。

主要作战经过


巴方渗透构筑阶段
1999年3月,在巴基斯坦炮兵火力掩护下,巴方准军事部队北方轻步兵团及民兵组织近1000人徒步或搭乘直升机沿印巴实际停火线从德拉斯附近老虎岭、图图岭,巴塔里克附近朱巴尔、阿鲁巴尔等6个方向秘密越过停火线向印方一侧前推近10千米,控制了大约200平方千米区域,并利用地形构筑了可将各山顶及周边山脊连成一体的数条交通壕,还使用钢筋水泥修建掩体等防御设施,利用部署在后方的火炮阵地,封锁并严密监视控制山谷下的NH1A号公路。直到5月3日天气转好后,印军才发现巴方已经占领有利地形及制高点,切断NH1A号公路,使拉达克首府列城成为孤城,锡亚琴冰川方向后勤运输补给中断。

[attach]45524[/attach]

图3 卡吉尔作战地域地势手绘草图



印方初期挫败阶段
最初印军情报有误,仅派遣了少部分兵力前往处理控制,并选择在图图岭附近展开行动,意图攻占图图岭,以解除巴方对卡吉尔地区和公路的威胁。从5月初至中旬,印军组织3个营的兵力进攻图图岭,企图将巴方击退。由于巴方防御设施较为完备,加之山坡陡峭,正面地形相对开阔,无遮蔽物,印军被巴方火力压制在山脚下,仅占领距离岭顶以下数十米距离的一块岩石体下部的狭小坡地。

由于局势未得到有效缓解,印度空军为其地面部队提供了近距离空中火力支援,但仍然无法有效支援印军地面行动展开,未能取得预定战果。初战失利,印军陆军损失惨重,虽然印度空军掌握制空权,但其对地打击和支援印度陆军作战效果有限,未能扭转战局,前线战事随之转入焦灼对峙状态。

在经历初期的挫败之后,印军迅速调整部署,并向冲突地区附近持续增派军力,各印空军联队在斯利那加、列城、阿万提普尔、乌德汉普尔、伯坦果德、安达姆普尔等多个空军基地完成部署。印军开始逐步调集大口径火炮部队进入交战山地区域,解决地面部队重炮等支援武器严重不足的现状。5月26日,印军发动代号为“胜利”的空袭行动,但受高海拔环境和巴方对山地白雪进行覆盖伪装等因素影响,导致首轮空中打击效果并不明显。

[attach]45525[/attach]

图4 印军图图岭作战行动草图



受到攻击的巴方迅速调整策略,使用便携式防空武器对印度空军进行反击。为扭转战场劣势,印军从后方派遣了有经过高海拔山地战场环境适应性训练的部队,配备专门在高海拔极寒地区使用的军需物资,战前训练充分,士气明显提高。由于巴方严密监视和封锁NH1A号公路,印军不得不利用暗夜进行炮兵部署,白天则停止运输,防止巴方人员发现。至6月中旬,印度陆军陆续从后方调集大量兵力和各型重型火炮,印军炮兵部署基本完成,共配备各型火炮250余门,并开始着手进行反击。受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影响,最初炮火打击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军一系列观察射击效果、修正弹道、调校火炮精度及派遣部队渗透侦测巴方火炮阵地位置等行动的努力下,火炮精准度逐步达到预期效果。

印方调整再战阶段
6月12日晚,印军对图图岭发动代号为“雄狮”的反攻行动。印军先期使用预先部署的120门火炮,对巴方目标实施炮火覆盖,巴方炮火很快被压制住,并开始延伸射击,炮火覆盖一直持续到午夜停止。接下来,印军反攻部队分为三路进行攻击。由于巴方阵地所处山地地貌形成有多个天然洞穴,且山体为石质,坚硬牢固,巴方在炮火覆盖下,还保存有相当多有生力量,并利用洞穴掩护,向印军反击,印军行动受挫,士兵陷入恐慌,攻击逐渐变弱。在经过短暂调整过后,最终侵入巴方阵地,展开白刃格斗战。经过激战,至6月13日凌晨,印军侵入图图岭主阵地,并行开展扩大战果。在夺取图图岭主峰后,印军在重炮的支援下,逐步侵入巴方剩余据点。

[attach]45526[/attach]

图5 老虎岭地区手绘行动草图



印军逐步夺取阵地控制权,局势开始向印度有利的方向发展。接下来的几天,印度空军连续不断对老虎岭及其附近区域进行轰炸,配合印军地面部队夺占老虎岭周边山脊的2处巴方重要前沿阵地,并继续扩大战果。同样印度空军对德拉斯附近4388高地进行空中打击,重点对巴方后勤补给路线进行打击,严重破坏了巴方后勤补给线路,巴方损失不断扩大。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26日,印军宣布夺回绝大部分失地,巴方武装力量被击溃撤退至停火线巴方一侧,冲突结束。

图图岭战斗对我高寒山地拔点作战的启示


抢占制空权,强化空中侦察和火力支援
印度空军在此次冲突中,共出动飞机1700多架次,对巴方目标进行高强度、多频次空中侦察,其中有近40次为夜间飞行,且集中在冲突后期,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和精准轰炸,在有限的弹药和恶劣的天气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巴方后勤补给线和重要保障仓库一度出现保障困难,并打击巴方高级指挥员,瘫痪巴方指挥体系,大约使用的500枚弹药,几乎全部命中目标,减少了弹药损耗,提高了作战效率,巴基斯坦空军在冲突的始末未进行有效空中行动。印度炮兵平均每天发射炮弹6000余发,共有25万发炮弹落在巴方阵地。在冲突过程中注重使用高精度制导炸弹、使用电子吊舱进行各类空中引导和侦察,具有很强的标志性特点。

强化火力优先观念,突出发挥火力机动的作用
高寒山地由于山势高峻、低压缺氧、雪深路滑、人员负荷加重,体力消耗增大,容易发生疲劳、运动速度极慢,兵力移动效率远不及火力的机动,应以炮兵、防空兵火力为骨干,集中使用和统一计划各种火力,使火力有机结合,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有重点的火力配系。由于高海拔山地受地形限制影响,适宜构筑炮兵阵地的地点有限,炮兵单元较少成建制构设阵地,一般为1至2门或布设便携式火箭弹阵地,考虑到山势陡峭,地形崎岖和拥有更好的射界减少火炮发射闪光,保护好为数不多的发射阵地,应选择在进攻敌方更接近山体的反斜面及山峰顶端布设阵地,单门火炮应在地形曲折或易于隐蔽的山体凹陷处选择。在山势陡峭,敌人多利用山洞或凹陷处防御时,应使用曲射武器对炮火死角进行攻击,可最大程度靠近敌军,效果明显。在冲突后期,印军使用各型火炮250余门,在各种不同条件阵地下,对巴方目标进行炮火覆盖,使用迫击炮、火箭筒等直、间瞄武器对反斜面阵地进行攻击,炮火优势明显,巴方阵地及后方炮火阵地很快被压制。高海拔地区空中火力支援也很重要,受地形环境影响,直升机机载火力对地打击效果较固定翼飞机优势明显,固定翼飞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难以俯冲攻击和低空飞行,但超过一定高度,直升机火力受到较大限制,还可利用直升机灵活性、悬停等特性,为炮兵校准射击观察提供帮助。以上使用火力支援,为印度陆军最终攻入图图岭主峰阵地及破坏巴方指挥体系和后勤补给起到决定性作用。

着眼作战需要,切实搞好综合保障
这场持续了近74天的武装冲突,随着印军将巴方逼回停火线巴方一侧而告终。双方共伤亡1000余人。战后伤亡统计显示,印度有527名人员阵亡,1363人受伤。巴方未提供自己的伤亡统计,估计人数不会低于印军伤亡。而在冲突中,最大的问题是非战斗减员引起的,由于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据统计非战斗减员远远高于战斗伤亡人数。从巴方进行防御的部队看,较少采用低海拔地区常用的永备工事材料构筑防御阵地,这是因为所使用的水泥、沙石、钢筋等材料首先难以运送,其次在极低温环境下,材料经常失去其自有属性,地面冻土难以施工。因此巴方多就地取材,利用该地区多石质山体,构筑工事。事实证明,在遭受印度空军打击的巴方阵地中,石质山体很好的充当了遮蔽爆炸冲击波的掩体,减少了伤亡。使用单人野战防寒帐篷和便携式指挥帐篷构筑营地,较好的保证了人员对防寒、保暖、生存等问题的要求,巴军还利用积雪覆盖、伪装裸露岩石色和天气多变、风雪、浓雾等气象特征,构筑伪装,减少目标过大引起的暴露,有效欺骗了空中侦察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高海拔作战样式,做好适应性训练
从该次冲突中我们可以学到,为使部队适应高海拔山地作战战场环境,应对部队进行阶梯式高海拔地区适应性训练,后勤补给应更加有针对性。必须要对将要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作战的人员进行生理指标和适应性的选拔和训练,强化其人体呼吸功能和心肺功能,按照功能分类和战斗负重基数为标准,加强高海拔作战模式构想、兵力运筹测算、高海拔装备数据校正、特殊地理环境综合情报分析等方面的训练,尽快适应新环境。在部署阶段应按照阶段性梯次部署,以最低适应调整时限10天为标准,在人员大部分适应环境后再向下一个目标高度地域机动。从平原将要部署在高海拔地区的部队,首先应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逐步使人员克服将要部署到高海拔地区的紧张心理,充分锻炼身体,以更适应环境,这一阶段所需时间应不少于10天;接下来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高海拔训练,使人员逐渐适应寒冷的空气环境,并针对性训练包括攀登、坡地冲击、山地生存等内容的训练,需要反复在2000米至3500米不同高度的变化高度训练,这一阶段所需时间应不少于25天;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进行训练,应将极限高度限定在海拔5500以下,所有活动尽量节奏放缓,更需要注重对防寒、减少体力消耗、心理变化等方面的训练。

这是一场典型的高海拔山地攻防作战,特殊的地理战场环境使我们面对很多在平原或一般山地战场环境条件下不会出现的新情况,为今后我们在高海拔山地作战战场环境中应该避免出现哪些失误和应该重视哪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机会,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作战对手的了解,从而指导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才能在未来边境反击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青萍)

参考文献:
[1]Lt Gen Mohinder Puri. Kargil Turning the Tide[M].2016.
[2]Peter R.Lavoy.Asymmetric Warfare in South Asia[M].2009.
[3]R.Sukumaran.The 1962 India-China War and Kargil 1999:Restritions on the Use of Air Power[J].Strategic Analysis,Vol.27,No.3,Jul-Sep 2003.
[4]陈惠赠.巴基斯坦空军飞机安全问题的报告和调查[R].1997.
[5]李健印.高原高寒地区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研究[M].2015.
[6]盛智勇,王正国.高原战创伤基础与临床[M].2004.
[7]郑继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概论[M].2007.




欢迎光临 知远防务论坛 (http://forum.defence.org.cn/) Powered by Discuz! 7.2